胃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炎的病因是什么艾灸治疗方法有哪些 [复制链接]

1#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329.html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艾灸#

胃炎是现代人很容易患上的一种疾病,只医院检查,大多数都是胃炎的问题,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了,尤其夏季和秋季是发病高发期,如果发现了不适,一定要提早治疗,不能久拖成疾。今天小九老师就和大家聊一聊艾灸如何治疗胃炎这个话题。

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有因饮食不调而发病:由于过食生冷,寒积于中,偏嗜辛辣,热郁于胃;或饥饱失常,脾胃受伤,胃气失于和降,尤其是空腹又遇过度疲劳,更易损伤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生胃痛。

2、有因郁怒忧思而发病:由于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气机阻滞,横逆中州,或气郁化火,热灼于里;忧思过度,脾气郁结,尤其在饭前饭后突受精神刺激,损伤胃气,均可发生胃痛。

3、有因脾阳素虚而发病:由脾阳素虚,寒从内生,复加感受外寒,以致脾气不运,中阳不振,胃气失和,因而胃痛。

▲▲▲现代医学认为胃炎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粘膜的炎性变化。临床上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之分。急性胃炎起病较急,其临床特征是上腹部持续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若急性不愈,病延日久即转变成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临床症状不规则,一般多为上腹胀满、隐痛、胀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等。

艾灸治疗方法

本病的临床辨证主要分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可分寒凝、湿热、食滞、气滞四型;虚证,则分虚寒、阴虚两型。现特辨治于下/p>

一、寒凝气滞型

▲症状:胃痛暴作,痛势较剧,畏寒喜暖,得热痛减,恶心呕吐,或泛吐清水稀涎,或伴恶寒发热,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随症加穴:①呕吐甚者加胃俞、中魁;②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③胃痛甚者加梁丘、里内庭。

▲方义:本型因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中焦阻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水谷随气逆而上,则发为呕吐。中脘为胃之募穴,取而灸之,可温中散寒,配胃之合穴足三里以理气和胃;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脉之交会穴,手厥阴经脉下络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有宣通上、中三焦气机的作用;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又系冲脉之交会穴,脾与胃相表里而阴维脉与冲脉合于心、胸、胃,取之以调和中焦而平冲逆之气。

二、湿热中阻型

▲症状:胃脘灼热胀痛,得食加剧,或食入即吐,口苦而干,嘈杂吞酸,渴不多饮,口气重浊,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和胃降逆。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随症加穴:①呕吐甚者加金津玉液;②胃热重者加厉兑。

▲方义:本型乃系湿热内蕴,气机受阻,中焦痞塞,升降失常之证。故取中脘、足三里以理气和胃而止痛;内关宽胸利膈降逆而止呕;内庭为胃经之荥穴,功能清胃降火,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二穴合用力专运脾利湿。

三、食积停滞型

▲症状: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恶心呕吐,吐后痛减,口气重浊,大便不爽,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畅中。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下脘、璇玑、天枢、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呕吐者加内关;②大便不爽者加上巨虚。

▲方义:本型因食滞中焦,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腑行不畅,故取中脘、下脘、璇玑灸之,以消食积而畅中州;取天枢、足三里以疏调胃肠功能而导积滞。配内关以理气和胃而止呕,佐天枢以调节大肠功能而通便。

四、肝郁气滞型

▲症状:胃院胀满,攻痛连胁,或痛无定处,胸闷太息,嗳气频作,每因烦恼郁怒而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若肝郁化火,心烦易怒,则痛势急迫,嘈杂吞酸或恶心呕吐,甚则呕血、黑便,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取手足厥阴、足阳明、任脉、足少阳经穴和肝之背俞穴为主。

▲处方:中脘、肝俞、期门、足三里、内关、阳陵泉。

▲随症加穴:①肝火犯胃,痛势急迫者加行间;②呕血、黑便者加膈俞、血海。

▲方义:本型为肝郁气滞之证。由于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致气机不畅而胃失和降。故取肝俞、期门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取之以宽胸理气,胆经之合穴阳陵泉,取之以平降肝胆冲逆之气,中脘、足三里以疏通胃气而升清降浊。

五、胃热阴虚型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痛无定时,嘈杂如饥,但饥而不欲食,口干思饮,食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则:养阴益胃,清热润燥。以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任脉经穴和胃之背俞穴为主。

▲处方:中院、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庭。

▲随症加穴:①口干者加液门、照海;②便结者加天枢。

▲方义:本型多因郁火内盛,消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阴津亏损,胃液枯涸所致。取胃俞、中脘俞募相配,以调节脾胃气阴;取足三里、三阴交以益阴养胃;取太溪滋水润燥以治其本;佐泻内庭清胃降火以治其标。

艾灸方法

采用艾条温和灸,选取4~5个穴位,每穴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1疗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